如何深刻理解“两个结合”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 : 2021-12-16 09:45:27

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源自我们党勇于创新创造的优良传统,源自共产党人卓越的政治智慧和高度的理论自觉。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始终高擎马克思主义大旗,将其作为全党思想武器。而如何真正掌握运用,这个过程极其艰难曲折。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我们党的领导人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必须有民族的形式和特点,必须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实事求是”就是毛泽东同志从历史典故中撷取出来创造性地用以概括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成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的伟大思想,也蕴含传统文化“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思想内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两个结合”的鲜明体现和最新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高超政治智慧和高度理论自觉,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发表系列重要讲话、作出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原则方法,又总结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还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比如,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类社会发展现实相结合,深刻洞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重要理念;比如,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观念相结合,深刻阐明生态文明理念,提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重大论断。这些创新都是基于“两个结合”作出的深邃思考和科学回答,彰显了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时代价值。


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的文化特质,源自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在中国迅速而广泛地传播,并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关键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内在一致性,马克思主义适应又改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建立了高度关联和深刻认同。到了近代,面临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使“万马齐喑究可哀”的神州大地重现“九州生气恃风雷”的曙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实用、变化发展、群众力量、人类价值等思想并加以中国化改造,唤醒了亿万沉睡的、苦恼的、彷徨的劳苦大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革命思想、斗争精神本就跟马克思主义高度契合,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等观念一经传播,马上就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汤武革命、取义成仁、民贵君轻、载舟覆舟、穷则思变、天变道变等“革命”“变法”思想和改造社会、改造现实的要求鼓荡激应,“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在中国大地催生了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引发了亘古未有的大变革。可以说,马克思主义重新激活了中国传统文化实用理性、经世致用的基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是一部根植中国传统文化沃土,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这个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因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润滋养而根深蒂固、枝繁叶茂,滋育了马克思主义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被赋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使之回应时代问题,承载新的内涵,在当今世界日益焕发生机与活力。


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源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深化发展的时代课题,源自新的形势和事业发展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党的百年奋斗史昭示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一经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生发思想变行动、精神变物质的强大力量,放射出更加璀璨的真理光芒。马克思主义指明中国走向光明未来的康庄大道,历史和人民自觉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共生共荣,形成了密不可分、牢不可破的命运共同体。


今天,我们来到至为重要的历史关头,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前进、开创未来的重要历史任务。新发展阶段,唯奋斗者立,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时代是思想之母,时代发展呼唤理论创新。历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沧桑巨变,中国人民对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无比自信,为理论创新孕育了坚实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四个伟大”展现的磅礴伟力、我们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变革,无不昭示着我们正在努力奋斗的事业,是人类历史上一场全方位、深层次的伟大变革。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我们必须在理论思维上更加成熟、在理论自信上更加坚定,从“两个结合”中汲取守正创新的不竭动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始终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 编辑:庄树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