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深刻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推进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和重大成就,明确了推进新时代文化发展的原则要求。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必须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坚强的思想保证、更为强大的文化支撑和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一、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培根铸魂,为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思想的引领、文化的滋养、精神的支撑。实现伟大梦想,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夯实共同的思想基础,拉紧共同的精神纽带,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好汇聚起攻坚克难、开拓前行的磅礴伟力。
坚决扛起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首要政治任务,健全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基层党员冬训等制度,深化拓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宣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对南京的重要指示精神,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区级融媒体中心和“学习强国”南京学习平台建设,办好南京日报《思想理论》周刊、南京电视台《思想的力量》理论宣讲节目以及“梧桐论语”微信公众号,培育壮大“百姓名嘴”“红喇叭”等基层理论宣讲队伍,把“面对面”和“键对键”结合起来,用更多体现时代感、富有亲和力的宣传宣讲打动人、滋养人、指引人。
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发力,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意识形态工作清单、属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联席会议、“宁网e家”互联网行业党建联盟等制度机制,持续开展网络空间、文娱领域综合治理,提高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和舆情处置能力,坚决守牢意识形态阵地和文化安全底线。
二、深入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为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多作贡献
把新时代改革发展中敢为人先的创新实践与全市社科理论研究资源汇集、社科人才集聚的科研优势结合起来,聚焦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聚焦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江北新区国家级新区建设等国家战略,聚焦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深化研究阐释,形成一批具有学理深度和学术厚度、富有前瞻性和创造性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努力建成具有影响力的社科强市。
充分发挥驻宁高校多、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建立健全省市共建、校地联合等创新机制,加强重大课题集中攻关和协同创新。推动南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结对共建。创新推进社科大众化,推出一批理论联系实际、通俗易懂的重点文章和普及读物,提升社科普及基地建设质量,打造社科普及新媒体品牌。深化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南京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院、南京政务舆情研究院等重点新型智库建设,促进政智对接和决策咨询成果转化,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发展格局贡献南京力量。
三、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和文明风尚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近年来,全市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加强,社会精神风貌积极健康向上,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复查,在新起点上建设社会文明高地有着坚实的基础。
紧紧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现代化,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目标,统筹推进红色基因传承、公民道德建设、时代新人培育、文明创建“四大工程”,以“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南京崭新成果,彰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生命力创造力。
把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作为生动教材,面向全社会、突出青少年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抓好《南京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条例》宣传和实施,推进红色资源挖掘整理,面向长三角地区拓展南京红色文化资源点联盟,深化革命文物所承载的革命精神研究阐释和实践教育,用心用情用功讲好红色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深化“志愿之城”和“网络公益城市”建设,培育塑造一批聚焦新时代文明实践、红色文化传承、文博事业发展、疫情防控的志愿服务品牌,在国际志愿服务工作上努力探索创新经验。立足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防疫抗疫实践等,大力塑造和弘扬城市精神和市民精神,广泛宣传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培育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常态化开展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文明城市创建指标融入各行业各部门工作标准和日常管理,积极探索特大城市治理新路径,争当展示新时代文明城市风采的排头兵。
四、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代化,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包括文化供给在内的基本公共服务普及普惠。
针对南京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文化发展不平衡问题,必须以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夯实普及普惠基础,以推动数字化建设扩大优质公共文化覆盖面,以创新方式方法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规划建设长江沿线城市客厅、中华门外历史文化功能区、长江路文旅集聚区、石湫文艺科教新城等重大文化片区,推进城市音乐厅建设,实施公益小剧场建设工程,增强城市文化辐射带动功能。加快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和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完善城乡、区域公共文化服务规划布局,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建设经费保障机制,推动文化资源向基层和农村倾斜。
积极参与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推进红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遗产、图书馆藏等数字化,建设市公共文化服务数据库,打造“一站式”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平台,开发推出更多线上文化产品和服务。持续放大文化惠民“百千万”工程品牌效应,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举办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城乡居民公共文化生活。推广南京都市圈博物馆合作联盟、图书馆合作联盟等经验,推动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向都市圈市民开放,提高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满意度。
五、推动文化产业提质增效,更好发挥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作用
文化产业既承担着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功能,又具有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文化产业作为拉动文化领域新消费、塑造区域经济发展新动力的重要引擎,坚持以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牵引,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等深度融合,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文化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率。
充分发挥南京科教资源优势和软件信息服务、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基础优势,推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创意设计、影视动漫、文化旅游、数字出版等行业提质增效,打造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放大中国(南京)文化科技融合成果展览交易会、“蓝星球”科幻电影周、南京(国际)动漫创投大会、南京创意设计周等特色展会品牌效应,增强展示交易功能,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首批国家文旅消费示范城市建设,加快文化消费线上线下双向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文化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为构筑强大文化消费国内市场提供支撑。
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努力讲好中国故事的南京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南京市在奋进新时代、迈向新征程中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实践,为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提供了丰富的鲜活素材。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指示要求,服务国家外宣总体战略,加强对外宣传工作统筹,积极争取国家、省级外宣资源,放大用好本地特色外宣平台优势,加快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外宣格局,以高质量的对外宣传助力提升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
用好世界“文学之都”这张国际名片,主动融入服务“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大运河文化带等重大战略,创新举办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等文化交流活动,深入实施“国际名人名家文化解读行动”,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深挖“国际和平城市”资源,整合高校、智库、媒体等多方力量,以城市记忆、青年行动为切入口,突出共情共鸣,向世界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展示好中国共产党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