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夜话
Ma'anshan Dialogue
一别经年,时光荏苒,
悠悠九十载,杏林满园春。
曾记否?那些年,
马鞍山上的青春足迹
八角池畔的朗朗书声
老师的谆谆教诲言犹在耳
同学的温暖笑容犹在眼前
县后街五十号、安吉路二号,
这是梦开始的地方
也是你永远的港湾
母校九十华诞将至
愿你将成长路上的点点滴滴
凝练成光影中的惠世故事
纸短情长,期待你的回音
在老地方等你,共绘青春记忆
仁慈的力量
黄方
【作者按】2022年萧仁慈先生平安、健康地跨入105岁的人生轨迹,是当时泉州地区惟一健在的最年长的医护人员,她是泉州惠世医院护士学校(泉州医高专的前身)第三届毕业生,她的一生见证了惠世护士学校、惠世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前身)和泉州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壮大,她的家族与惠世医院和惠世护士学校结下了深厚的不解之缘,是我校的优秀校友。本文是2022年作者根据自已四年来多次采访萧仁慈先生时老人的片断回忆、其家人所提供的资料及作者所挖掘出的文献史料和研究成果以第一人称来撰写的。2023年10月3日,萧仁慈老人祥和地走完了她106岁的人生岁月,在她的身后又留下了让人难于忘怀的记忆。
一、我的人生经历
求学
▲1939年11月惠世护士学校1936级(第三届)毕业典礼合影,前排左五为萧仁慈,此合影刊登于1940年第1期《中华护士报》
我原名叫萧秀英,1918年8月11日出生于惠安县梅峰铺萧厝村,父亲毕业于教会学校,是惠南一带较早的牧师。1935年我先在泉州菁华女子职业学校读书,后转学泉州培英女中并于1936年7月毕业。1936年9月考入泉州惠世医院附设护士学校护士科,当时护校还在斐巷原惠世女院的旧址上办学,我们理论课是在学校上的,临床见习和实习则来连理巷的惠世医院。当时的校长是贾丽德,她是英国注册护士,兼任惠世医院的护士长,才20多岁,当时还没结婚。我读书时医院的英国医师和护士总共有五六位,入学时院长是美国人锡鸿恩,后来换成罗励仁,他不是医师,是英国长老会闽南分会的主任,也在培元中学当老师,医务工作主要是由英国人李乐云医师等协助。
读了三年三个月,1939年12月我参加中华护士学会组织的全国护士毕业会考,成绩优秀并拿到证书,毕业后我留在惠世医院(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手术室从事护士工作。
工作、学习再工作
因为惠世护士学校没有设置助产士专业,妇产科的接生护士还得再专门去学习助产专业。1941年1月,惠世医院保送我到莆田圣路加护士助产士学校学习助产本科,同年12月毕业后惠世医院派遣我到分院惠安仁世医院任妇产科医生兼护士长。当时仁世医院的病床大概只有四五十张,惠世医院经常派医生来巡诊。
结婚后相夫教子
▲在惠世医院和惠世护士学校工作时的林俊德
我在惠安仁世分院工作了几年,1945年1月我和惠世医院实验室检验医师林俊德结婚,当时正处抗战后期,婚礼办的既简朴又隆重,是在南街基督教堂举行的,抗战初期这个教堂曾被日本飞机轰炸,当时还没修复。我们在教堂侧门的楼梯上照了一张大合影,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张,当时不少惠世医院和仁世医院的同事、领导都来参加,其中有时任院长兰大弼、前任院长罗励仁和外科主任丁乃明等。
我的丈夫是1930年考入惠世医院,他的老师有好几个,都是院长,比如叶启元、甘晓理、文辅道和锡鸿恩等。1934年底俊德毕业后留院当医师,刚毕业时先到永春分院工作,后来一直在惠世总院工作。他也是我的老师,而且他和我的长兄萧崇洲是师兄弟,关系很要好。1940年医院派他到迁到重庆的博医会附设医药技士专科学校进修学习实验室技术,学了两年后回医院当检验师和实验室主任,同时兼惠世护士学校的《细菌学》教师。结婚后我改名叫萧仁慈,仍在仁世医院工作,1947年我怀孕生子后就辞职在家带孩子。
自已开业
▲1948年萧仁慈医师开业执照
1948年2月我们夫妻在石狮自已开了一个西医诊所,叫“俊德诊所”,当时的政策允许医生可以受雇于多个医院或自己开私人诊所,按现在的话叫多点执业。因为当时俊德还在惠世医院和护校工作,他主要是工休时间过来帮忙,诊所的大部分工作是由我打理的。1949年底,俊德也从惠世医院辞职,这样我们夫妻专心经营自己的诊所。
▲萧仁慈、萧惠人姐妹退休后仍发挥余热
解放初政府还没开始对私营诊所进行改造,而政府的公立医院不多,规模也不是很大,难以满足百姓就医需求,所以私人诊所的病人很多,经营状况还是不错的。1952年我们联合其他诊所一起合并成石狮联合西医诊所,1956年11月合并组建成石狮联合医院(现石狮市总医院前身),我在该院妇产科任医师直至退休。退休后又赶上好时光,政策允许私人医生开业,因此我又发挥余热继续工作了20多年,直到80多岁才真正“退休歇业”。我一生从事妇产科工作,对新法接生的普及、高危妊娠、胎位异常的抢救和矫正特别是臀位的外倒转术作了点工作。而俊德也一直在石狮医院从事检验工作,同时对晋江、石狮传染病、流行病的防治工作竭尽全力,多次获得奖励。
二、我家族的惠世情缘
我的娘家
▲萧崇洲在惠世医院工作时(戴院微)的肖像照
由于我父亲的关系,我们兄弟姐妹几人都考入惠世医院和惠世护士学校学习和工作,整个大家庭有不少人学医,而当时惠世医院是泉州最大的医院,只要是西医生则大部分出自惠世医院,护士则多数毕业于惠世护校,因此和惠世医院结下深厚的情缘。
我的兄长萧崇洲是1932年考入惠世医院医师班的,五年后毕业留院工作并在惠世护士学校兼任老师。他宅心仁厚、为人刚毅、富有同情心和爱国热情。1938年7月初,他到南安分院(中英后方医院)工作,回总院途中因救人牺牲,当时我正在惠世护校读二年级。兄长罹难时才23周岁,还没成家,他是我们家的顶梁柱。这个悲伤的事情已经尘封了八十年,家族中知道此事的已经没有多少人了,没想到黄方主任(笔者)把这段史料挖掘出来并加以研究和宣传,使我们全家尤其是第二~四代的后人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并得以传承良好的家风和家教。
我还有个妹妹叫萧秀玉(后改名萧惠人),她也是惠世护士学校毕业的(笔者注:1944年惠世护士学校第八届毕业),毕业后和丈夫陈标桂在石狮开设私人诊所。我还有一位弟媳叫吴雅意,她和她的姐姐吴雅惠是毕业于上海教会医院护士学校,毕业后姐妹俩也到惠世医院工作数年,她们吴家上两代人开始,多人或服务于惠世医院或毕业于惠世医院,缘分很深。
我的子女儿孙
我和俊德共育有子女六人,其中老五林介平(儿子)和老六林静平(女儿)于1977年考入福建医科大学医疗系,兄妹是大学同学。林介平是内科医师,后来长期担任石狮医院院长和石狮人大副主任等职务;而林静平大学毕业后留在福建医大基础部当老师,1988年公派到美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她女承父业,学有所成、术有专功,终身搞流行病学研究,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终身教授。可惜天妒英才,静平英年早逝,当时俊德已去世多年,我也年岁较高,家中子女怕我承受不了老年丧女的精神打击,将此噩耗隐瞒我多年。在我的第三代也有人从事医学工作,介平的女儿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后到香港大学攻读公共卫生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和她的祖父和姑姑一样从事公卫事业。
三、“娘家人”的关怀
▲泉州医高专、福医大二院领导看望萧仁慈老人
我和俊德分别在1948年和1949年相继从惠世医院辞职后,虽然和”娘家”母院的联系渐渐减少,但在1985年惠世医院最后一任英人院长兰大弼重访泉州和原惠世医院时,医院成立了惠世同仁联谊会,将毕业于惠世护士学校的校友或曾在惠世医院工作过的院友聚集在一起,定期举行聚会,尤其是兰大弼院长每次来泉州时必定欢聚一堂,重叙往事,期间陆续了解到了母院的发展。但真正体会到“娘家人”人的真情关怀的却是大前年的重阳节(注:2018年10月17日)当天和去年圣诞节后(注:2021年12月31日),娘家人福医二院和泉州医高专分别派出了吕国荣校长、曾红华副院长、黄方主任和王财元主任等特地到石狮家中慰问和嘘寒问暖,让早已看惯人生的我激动和感动不已,感受到了来自母院和母校的浓浓情意。前年,母院的黄方主任更是牵头编剧拍摄了我的人生经历的微电影。凡此种种都体现了母院和母校不曾忘记过它的儿女。
四、后记
▲微电影《仁慈的力量》剧照
德高为范、思诚为正,萧仁慈先生医德高尚、生活俭朴、热心公益,百岁生日时及后续将其一生的积蓄向石狮和漳浦县累计捐献人民币壹佰捌拾万元,用于公益事业,如此高风亮节实在令人钦佩。由笔者编剧的反映萧仁慈老人70多年医学生涯的专题片《仁慈的力量》,参加2020年世界卫生大会微电影节,是中国惟一入围的一部作品。
老人2021年初不慎跌倒导致股骨骨折,她以顽强的意志和毅力接受手术和康复训练并顺利康复,这也是当时泉州地区104岁老人股骨骨折并成功康复的极少案例之一。
五、缅怀
▲萧仁慈纪念画册
▲萧仁慈子女捐献18万丧费的报道
2023年7月,为纪念萧仁慈林俊德夫妇的百岁人生轨迹,作者主编的《百年光影立德为仁》纪念画册正式出版,萧仁慈老人兴高采烈、爱不释手地捧读这本珍贵精美的画册跨入106岁的人生。二个月后,萧仁慈老人去世,其子女遵照老人的心愿简办丧事,并向社会捐出节省的18万元费用,再次体现了老人立德为仁的高尚风范。
作者简介
黄方: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原院史图书馆主任。致力于泉州地区地方史和西医(院)史文献的收藏和研究,在媒体上发表大量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