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推进“大思政课”建设,2025年8月28日,学校携手泉州轻工职业学院、泉州外国语学校、泉州第十一中学、洛江区实验小学、惠安一中、惠安荷山中学、惠安城南实验小学等7所联盟校50多名师生共同开展“一桥连古今 尺素寄家国”大中小学思政实践研学活动。
活动伊始举行了简短的启动仪式,校党委副书记王翠玲为各校教师代表授旗,宣告研学活动正式展开。
研学首站走进学校生命科学馆。在这里,人体结构模型静静陈列,生命演化历程在讲解中徐徐展开。师生们凝视胚胎发育的标本、聆听心脏跳动的回响,“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变得可见、可感、可共鸣。
浓郁的中草药香气引领师生们走进中药本草馆。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师生们辨识药材、体验制药、亲手触碰药材、品味药香,仿佛与古代医者对话,深刻感受中医药守护家国安康的文化力量。
带着对生命与健康的初步感知,师生们移步至“侨批档案思政小课堂”,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展开。师生们围坐一起品读侨批信件,静心聆听侨批背后的家国故事,感受那份跨越山海的家国情怀。纸短情长,一封封侨批,让“家国”二字在师生心中有了更具体、更温暖的重量。
从纸上的家国情怀,到海上的历史回响,研学活动来到福船非遗技艺体验活动。在非遗导师指导下,师生们亲手拼装福船模型。侨批中记录的远航故事,此刻在亲手制作的福船模型上找到了具象的载体,一艘艘福船在手中“启航”,驶向历史的深处,也驶进文化的心里。
午后,师生们走出校园,深入世遗现场。在蔡襄祠,师生驻足于洛阳桥碑刻前,共同品读这位北宋名臣的治水智慧与为民情怀。在洛江区侨批馆,师生们静静凝视,细细聆听,在一封封家书中读懂“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深刻含义。
行程的终点设在洛阳桥。夕阳余晖洒在江面,师生们漫步于这座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上。抚摸着历经风霜的船型桥墩,聆听“筏形基础”与“种蛎固基”的古老智慧,大家深刻感受到古代泉州人改造自然、联通世界的伟大创造力。
从校内场馆的知识启蒙,到侨批课堂的情感浸润,再到世遗现场的沉浸体悟,不同学段的学生在共同的行走、观察、思考与协作中,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层层递进,对泉州世遗文化的认同感油然而生。桥,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纽带;信,是情感的寄托,更是家国的符号。在这里,“一桥连古今,尺素寄家国”的主题得到圆满升华。
学校也将持续深化“知行泉州”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系列实践研学活动,不断丰富“向海而学”品牌内涵,联合各联盟校深挖本土文化资源,创新思政教育形式,让世遗文化持续点亮大中小学育人之路。